
北京研精毕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每年能够产出近200份定制化报告以及上千份细分市场调研报告。公司构建了涵盖8000万以上的海外样本、30万以上的权威专家信息以及3600万以上的国内电话样本与企业样本,为各类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助力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
新型储能作为能源领域的关键创新,是实现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其涵盖多种前沿技术,以除抽水蓄能外的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等为代表,成为破解新能源间歇性难题、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 “稳定器”。
行业定义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电化学储能(如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物理储能(如压缩空气、飞轮储能)等技术为核心的电力存储解决方案。相较于传统储能方式,新型储能具备选址灵活、建设周期短、响应速度快等显著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调节电力供需,有效应对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与间歇性挑战,为构建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关键支撑。
产业链结构
新型储能产业链涵盖上游原材料与设备、中游储能系统集成、下游终端应用三大环节。上游包括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三元材料)、负极材料(石墨、硅碳)、电解液、隔膜等关键原材料,以及涂布机、搅拌机等生产设备。中游以储能电芯制造为核心,通过封装集成形成电池组,最终组装为储能系统。下游应用场景广泛,涵盖电源侧(新能源配套储能)、电网侧(调峰调频)、用户侧(工商业峰谷套利、户用光储)等领域,形成多元化需求格局。
市场规模
近年来,全球新型储能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根据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新型储能市场规模已达 188.5GWh,按价值计算则超过 250 亿美元。展望未来,全球储能市场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预计 2025 年新增装机将达到 265.1GWh,同比增长 41%;到 2030 年,市场规模将从 2025 年的 295 亿美元增长至 46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9.53%。在装机容量方面,预计 2027 年全球储能市场新增装机将达到 400-450GWh,2025-2027 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30%,显示出储能产业在能源转型中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竞争格局
全球新型储能市场竞争激烈,呈现出多维度竞争态势。在技术路线方面,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技术路线不断发展,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企业竞争方面,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储能电芯领域,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海辰储能等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产能规模,订单量持续攀升。区域竞争上,中国、美国、欧洲是主要市场,同时中东、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市场增长迅速。
区域分布
从区域市场来看,中国、美国、欧洲继续主导全球新型储能市场。根据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电池储能新增装机11.46GW/31.23GWh,同比增长54%/50.9%;欧洲市场在经历短期回调后,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量预计将达到28.7GWh,同比增长28%。此外,中东、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正快速崛起,成为全球储能增长的重要引擎。例如,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项目,推动储能产业发展;东南亚和非洲地区光照资源丰富,清洁能源装机量较低,随着新型储能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需求将明显增加。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正从传统的电源侧、电网侧向用户侧、多能互补、车网互动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电源侧,储能主要用于新能源配储、煤电机组调峰等,提高新能源发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电网侧,储能可发挥调峰、调频、备用等作用,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创新性地提出探索电网替代型储能设施建设,鼓励构网型储能应用。用户侧储能则主要包括工商业储能和户用储能,随着峰谷电价差的扩大和用户对能源管理需求的提高,用户侧储能市场潜力巨大。
市场格局
随着储能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储能项目正从单纯的能源存储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通过参与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与容量电价机制实现价值最大化。同时,储能与新能源、电动汽车、数字化技术的融合也催生了更多创新应用,如光储充一体化、虚拟电厂、分布式能源管理等。面对全球储能市场的广阔前景,中国储能企业纷纷加快全球化布局步伐。通过海外扩产、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等方式,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持续提升。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储能企业将继续引领全球储能市场的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