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水下自航行器(AUV)行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应用领域日益广泛。从市场规模来看,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海洋开发的重视,中国 AUV 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较高,预计未来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一、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近年来,中国 AUV 市场呈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市场规模持续扩张,这一增长速度不仅反映了中国 AUV 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彰显了市场对 AUV 产品的旺盛需求。
中国 AUV 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推动。在政策层面,国家对海洋经济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为 AUV 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例如,“海洋强国” 战略的深入实施,促使政府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 AUV 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为 AUV 市场的拓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技术层面,中国在 AUV 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如导航、控制、通信、能源等核心技术的不断创新,提高了 AUV 的性能和可靠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从而激发了市场对 AUV 产品的需求增长。随着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 AUV 的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在海洋资源勘探中,AUV 可用于深海矿产资源的探测和评估,为资源开发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也随之增加。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 AUV 技术的不断成熟,预计中国 AUV 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在未来的增长趋势中,不同类型的 AUV 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小型 AUV 由于其体积小巧、操作灵活、成本较低等优势,将在近岸海域监测、水下基础设施检测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市场需求增长迅速。中型 AUV 在海洋科学研究、近海资源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随着这些领域的不断发展,中型 AUV 的市场规模也将稳步增长。大型 AUV 凭借其强大的续航能力和作业深度,在深海探测、深海资源开发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中国对深海资源开发的不断推进,大型 AUV 的市场需求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二、区域发展差异
中国 AUV 行业的发展在不同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各区域在产业基础、科研实力、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 AUV 行业发展的不平衡。
华北地区,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北京、天津等地汇聚了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天津大学等,在 AUV 技术研发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些科研力量在 AUV 的导航、控制、通信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华北地区 AUV 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华北地区的产业基础也较为雄厚,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装备制造企业,能够为 AUV 的生产制造提供配套支持。然而,华北地区的 AUV 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市场需求相对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应用市场,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华东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制造业基础雄厚,市场需求旺盛。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在 AUV 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以上海为例,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拥有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丰富的资金、人才资源。上海的一些企业在 AUV 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产品涵盖了从浅水到深海的多种类型,广泛应用于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环境监测、水下工程等领域。华东地区的市场需求也较为活跃,众多海洋工程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环保企业对 AUV 的需求不断增加,为 AUV 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华东地区也存在着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创新压力较大等问题,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华南地区毗邻南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广东、海南等地在 AUV 产业发展方面侧重于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监测应用。广东的一些企业在 AUV 的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产品在南海的油气勘探、渔业资源调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海南则依托其独特的海洋生态环境,在海洋生态监测、珊瑚礁保护等方面对 AUV 的需求较大,推动了当地 AUV 产业的发展。然而,华南地区的 AUV 产业也面临着技术人才相对短缺、产业配套不够完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产业协同发展。
三、典型成功案例
以国产深海微生物原位采样自主水下航行器为例,该航行器的研制成功是中国 AUV 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由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牵头研制的国产深海微生物原位采样自主水下航行器(MSAUV),通过搭载深海原位微生物采样仪器和多种环境要素感知传感器,实现了深海微生物多点位化、多尺度化、高自动化和高保真化的原位采样、保存和分析。
在技术突破方面,MSAUV 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采样技术上,通过创新的微生物多通道原位采样仪器设计,实现了对深海微生物的多点位、大深度采样,单次采样水量突破 15 升,最大采样个数达到 70 个,最小取样直径达 0.22 微米,能够满足不同尺度微生物的采样需求。在航行器系统集成及运动控制方面,采用了先进的组合导航和航位推算技术,结合实时感知的环境信息,实现了在复杂深海环境下的高精度导航和自主决策,确保了航行器能够准确到达预定采样位置,并在采样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姿态。为了实现对深海微生物样本的高保真保存,MSAUV 配备了专门的基因分析装置,实现了从采样、制备到保存的无缝衔接,有效避免了样本因环境变化导致的污染、降解和核酸结构变化,显著提高了样本质量。
2024 年 5 月,项目组在我国南海 1000 米以浅的多个深度对该 MSAUV 进行了性能和功能的全面测试。这是国内首次通过自主水下航行器实现对深海微生物的多点位化的实海连续采样,最大采样深度、采样个数和单次最大过滤水量等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南海的测试中,MSAUV 成功完成了多个点位的微生物采样任务,获取了大量珍贵的深海微生物样本。这些样本的成功采集,为后续的海洋微生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有助于深入了解深海微生物的多样性、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MSAUV 的成功研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填补了我国在深海微生物原位采样技术领域的空白,使我国具备了自主开展深海微生物研究的能力,提升了我国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该航行器的应用为发现与探索海洋微生物新物种、揭示海洋微生物多样性格局与演变规律、明晰微生物碳泵与海洋碳汇的影响机理等提供了决定性样本与基因数据支撑,有助于推动海洋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MSAUV 的研制成功也为我国 AUV 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促进了我国 AUV 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
 
            第一章 产业概述
1.1 水下自航行器(AUV)定义
1.1.1 水下自航行器(AUV) 定义
1.1.2 水下自航行器(AUV)产品参数
1.2 水下自航行器(AUV)分类
1.3 水下自航行器(AUV)应用领域
1.4 水下自航行器(AUV)产业链结构
1.5 水下自航行器(AUV)产业概述及主要地区发展现状
1.5.1 水下自航行器(AUV)产业概述
1.5.2 水下自航行器(AUV)全球主要地区发展现状
1.6 水下自航行器(AUV)产业政策分析
1.7 水下自航行器(AUV)行业新闻动态分析
第二章 水下自航行器(AUV)生产成本分析
2.1 水下自航行器(AUV)原材料分析
2.2 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技术工艺分析
2.3 水下自航行器(AUV)生产劳动力成本分析
2.4 水下自航行器(AUV)设备折旧成本分析
2.5 水下自航行器(AUV)生产成本结构分析
2.6 水下自航行器(AUV)生产工艺分析
第三章 技术资料和制造工厂分析
3.1 全球主要生产商2015年产量及成立日期
3.2 全球主要生产商2015年水下自航行器(AUV)总部地点
3.3 全球主要生产商2015年水下自航行器(AUV)市场地位和技术来源
3.4 全球主要生产商2015年水下自航行器(AUV)关键原料来源分析
3.5 国内公司动态分析
3.5.1 中科院沈阳研究所
3.5.2 哈尔滨工程大学
3.5.3 天津深之蓝
第四章 水下自航行器(AUV)产量细分(按地区、产品类别及应用)
4.1 全球主要地区2011-2016年水下自航行器(AUV)产量细分
4.2 全球2011-2016年水下自航行器(AUV)主要产品类别产量
4.3 全球2011-2016年水下自航行器(AUV)主要应用领域产量
4.4 全球2011-2016年水下自航行器(AUV)产量(台)、价格(万美元/台)、成本(万美元/台)及产值(百万美元)分析
4.5 北美2011-2016年水下自航行器(AUV)产量(台)、价格(万美元/台)、成本(万美元/台)及产值(百万美元)分析
4.6 欧盟2011-2016年水下自航行器(AUV)产量(台)、价格(万美元/台)、成本(万美元/台)及产值(百万美元)分析
4.7 日本2011-2016年水下自航行器(AUV)产量(台)、价格(万美元/台)、成本(万美元/台)及产值(百万美元)分析
4.8 亚太地区(不含日本)2011-2016年水下自航行器(AUV)产量(台)、价格(万美元/台)、成本(万美元/台)及产值(百万美元)分析
第五章 水下自航行器(AUV)消费量及消费额的地区分析
5.1 全球主要地区2011-2016年水下自航行器(AUV)消费量分析
5.2 全球主要地区2011-2016年水下自航行器(AUV)消费额分析
5.3 全球主要地区2011-2016年消费价格分析
第六章 水下自航行器(AUV)2011-2016年产供销需市场现状和分析
6.1 2011-2016年水下自航行器(AUV)产量统计
6.2 水下自航行器(AUV)2011-2016年产值
6.3 水下自航行器(AUV)2011-2016年消费量综述
6.4 水下自航行器(AUV)2011-2016年供应量、消费量及缺口量
第七章 水下自航行器(AUV)核心企业研究
7.1 Kongsberg Maritime
7.1.1 企业介绍
7.1.2 产品参数
7.1.3 产能、产量、产值、价格、成本、毛利及毛利率分析
7.1.4 联系信息
7.2 OceanServer Technology
7.2.1 企业介绍
7.2.2 产品参数
7.2.3 产能、产量、产值、价格、成本、毛利及毛利率分析
7.2.4 联系信息
7.3 Teledyne Gavia
7.3.1 企业介绍
7.3.2 产品参数
7.3.3 产能、产量、产值、价格、成本、毛利及毛利率分析
7.3.4 联系信息
7.4 Bluefin Robotics
7.4.1 企业介绍
7.4.2 产品参数
7.4.3 产能、产量、产值、价格、成本、毛利及毛利率分析
7.4.4 联系信息
7.5 Atlas Elektronik
7.5.1 企业介绍
7.5.2 产品参数
7.5.3 产能、产量、产值、价格、成本、毛利及毛利率分析
7.5.4 联系信息
7.6 ISE Ltd
7.6.1 企业介绍
7.6.2 产品参数
7.6.3 产能、产量、产值、价格、成本、毛利及毛利率分析
7.6.4 联系信息
7.7 JAMSTEC
7.7.1 企业介绍
7.7.2 产品参数
7.7.3 产能、产量、产值、价格、成本、毛利及毛利率分析
7.7.4 联系信息
7.8 ECA SA
7.8.1 企业介绍
7.8.2 产品参数
7.8.3 产能、产量、产值、价格、成本、毛利及毛利率分析
7.8.4 联系信息
7.9 SAAB Group
7.9.1 企业介绍
7.9.2 产品参数
7.9.3 产能、产量、产值、价格、成本、毛利及毛利率分析
7.9.4 联系信息
7.10 Falmouth Scientific
7.10.1 企业介绍
7.10.2 产品参数
7.10.3 产能、产量、产值、价格、成本、毛利及毛利率分析
7.10.4 联系信息
第八章 水下自航行器(AUV)价格和毛利率分析
8.1 不同地区水下自航行器(AUV)价格和毛利率分析
8.2 不同生产商水下自航行器(AUV)价格和毛利率分析
8.3 不同类型水下自航行器(AUV)价格分析
第九章 水下自航行器(AUV)营销渠道分析
9.1 水下自航行器(AUV)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9.2 贸易商和分销商及其联系信息
9.3 出厂价、渠道价和终端价分析
第十章 水下自航行器(AUV)行业2016-2021年发展预测
10.1 水下自航行器(AUV)2016-2021年产量及产值预测
10.1.1 不同地区水下自航行器(AUV)2016-2021年产量及产值预测
10.1.2 不同地区水下自航行器(AUV)2016-2021年产量及产值增速
10.1.3 不同类型水下自航行器(AUV)2016-2021年产量及产值预测
10.2 水下自航行器(AUV)2016-2021年消费预测
10.2.1 水下自航行器(AUV)2016-2021年不同地区消费预测
10.2.2 水下自航行器(AUV)2016-2021年主要应用领域消费预测
10.3 水下自航行器(AUV)2016-2021年成本、价格、产值、毛利率
第十一章 水下自航行器(AUV)供应链分析
11.1 水下自航行器(AUV)原材料主要供应商和联系方式
11.2 水下自航行器(AUV)生产设备供应商及联系方式
11.3 水下自航行器(AUV)主要供应商和联系方式
11.4 水下自航行器(AUV)主要客户联系方式
11.5 水下自航行器(AUV)供应链条关系分析
第十二章 水下自航行器(AUV)新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
12.1 水下自航行器(AUV)新项目SWOT分析
12.2 水下自航行器(AUV)新项目可行性分析
12.2.1 项目名称
12.2.2 项目投资额
第十三章 水下自航行器(AUV)产业研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