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Quantum Technology)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发展起来的前沿技术领域,涵盖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传感与测量、量子模拟等多个分支。与传统技术相比,量子科技利用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等独特现象,在信息处理、通信安全和精密测量等方面展现出革命性的潜力。
一、技术背景与科学价值
量子科技是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战略技术之一,其发展遵循量子优越性验证、专用量子模拟机研发、通用量子计算机突破的三阶段路径。2019年谷歌实现“量子优越性”实验,2020年中国“九章”光量子计算机完成76个光子的玻色采样任务,2025年中科大“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实现105比特运算,性能超越经典超算千万亿倍。这些突破标志着量子科技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
二、技术路线发展格局
量子计算:硬件研发呈现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态势,超导、离子阱、光量子、中性原子等技术路径各有突破。超导量子凭借高保真度、易扩展性及成熟的制程工艺在产业化道路上保持领先,全球有效授权专利量达10888项;离子阱路线具备很高的保真度,但可扩展性较差,有效授权专利量3049项;中性原子路线近年来突破显著,展现出更强的可扩展性,但在提高保真度上仍面临技术挑战,有效授权量为1313项。
量子通信:技术正从点对点保密通信向网络化方向发展。中国已建成超过1万公里的量子通信骨干网络,覆盖全国多个省份,为全球量子通信技术的商用化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新型量子通信协议方面,东芝电子欧洲公司在实验室内实现了605公里传输距离下的双场(TF)QKD演示验证;英国剑桥大学设计的高斯调制本地本振连续变量QKD系统,实现了26.9 Mbps@15 km的安全成码率。
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突破主要集中在提高测量精度和工程实用化方面。2024年11月,国内首座应用覆盖量子测量、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三大方向的在运变电站——220千伏合肥候店量子应用示范变电站建成投用,标志着量子科技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取得了重要突破。

三、竞争格局
全球量子科技产业已形成中美欧“三极鼎立”的竞争格局。美国凭借科技巨头和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在量子计算硬件、软件和算法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欧洲通过“量子旗舰计划”整合资源,在量子通信和精密测量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中国则依托政策引领和产业协同,在量子通信网络建设、超导量子计算硬件国产化等方面实现局部突破。从企业数量来看,截至2025年8月,全球量子计算企业超过400家,其中美国107家、中国42家,双双位居前列。在整机研制企业中,中国与美国各占全球总量的25%,欧盟约占22%。
四、技术融合加速
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结合将催生新业态。例如,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协同正成为全球瞩目的新热点,在药物研发、流体模拟等场景展现潜力,中国科研团队近期利用超导量子计算机成功完成十亿参数级大模型的微调实验,为缓解大模型的算力焦虑开辟了新路径;量子通信与区块链的融合,可构建无条件安全的分布式账本系统;量子传感与物联网的结合,将实现纳米级精度环境感知。
五、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政策密集出台和技术突破加速,量子科技正经历爆发式增长。中国凭借政策体系的前瞻性设计和全产业链布局,正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形成先发优势。未来五年将是量子科技从“可用”向“好用”跨越的关键期,量子技术有望在金融、医药、能源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同时,量子科技的发展也将面临技术瓶颈、产业链自主化、人才短缺等挑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创新来共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