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研精毕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每年能够产出近200份定制化报告以及上千份细分市场调研报告。公司构建了涵盖8000万以上的海外样本、30万以上的权威专家信息以及3600万以上的国内电话样本与企业样本,为各类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助力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
中国直升机行业作为航空装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历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从单一军事应用到民用多领域拓展的关键转型期。随着国防现代化推进、低空经济开放及应急救援体系完善,行业已形成涵盖研发、制造、运营、维护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推动通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行业定义
直升机是一种依靠旋翼产生升力和操纵力矩,实现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及低空机动的航空器。其技术核心在于旋翼系统与动力装置的协同设计,通过主旋翼产生升力与操纵力矩,尾桨平衡扭矩,以适应复杂环境下的精准作业需求。
产业链结构
直升机产业链涵盖原材料、零部件、子系统、整机制造及维修检测等多个环节。上游原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等;零部件制造涉及发动机、旋翼系统、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子系统则包括动力系统、飞行设备、通信导航系统等;整机制造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负责将零部件和子系统集成组装成完整的直升机;维修检测环节则确保直升机的持续适航性和安全性。
市场规模
近年来,中国直升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据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民用直升机机队规模达到1403架,较上年增长2.3%。根据北京研精毕智信息咨询机构预测,到2029年中国民用直升机机队规模将超过1700架,到2034年有望突破2000架。同时,中国民用直升机飞行时间也呈现增长趋势,2024年飞行时间为23.3万小时,同比增长5.9%,预计到2029年飞行总量将突破30万小时,到2034年突破37万小时。

产品类型细分
直升机产品可根据重量和用途细分为轻型直升机、中型直升机和重型直升机。轻型直升机通常具有较小的尺寸和相对较轻的最大起飞重量,适用于个人用途、训练、紧急医疗服务以及轻型货物运输等任务;中型直升机在尺寸和载重能力上介于轻型和重型直升机之间,通常用于公共运输、公共服务、商业用途和一些军事应用;重型直升机具有较大的尺寸和高的最大起飞重量,能够承担更重的任务负载。
竞争格局
中国直升机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市场竞争中,国内外企业各有优势。国际直升机制造商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产品线,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定份额。而国内企业在成本控制、本地化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此外,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也形成了差异化竞争格局,国有企业主导军用市场与大型民用项目,而民营企业则聚焦细分领域,通过技术创新与灵活机制切入市场。
区域分布
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内地,直升机主要分布在中南、华东和华北地区,这三个地区的直升机数量占全国直升机机队规模的75.5%。具体来看,2022年我国华北直升机市场占比25.60%;华东直升机市场占比22.87%;中南直升机市场占比28.67%;西南直升机市场占比7.88%;东北直升机市场占比9.41%;西北直升机市场占比5.58%。

市场需求特征
中国民用直升机市场呈现 “应急救援主导、多元场景补充” 的结构特征,2025 年应急救援业务占比将达 42.3%,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海上油气平台运输、电力巡检等通航服务年增速保持 12% 以上;低空旅游作为新兴领域,渗透率将从 2025 年的 8.7% 提升至 2030 年的 11.2%。此外,“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高原作业市场成为国产直升机出口重要增长点。
市场结构
据北京研精毕智信息咨询调研分析,中国直升机市场结构呈现“军用为主导,民用加速渗透”的特征。军用市场需求稳定,涵盖运输直升机、武装直升机、侦察直升机等多种型号,满足多样化军事任务需求。民用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增速显著,医疗救援、应急救灾等公益性领域需求刚性,旅游、商务等消费性领域潜力巨大,农林、物流等生产性领域应用逐步普及。细分市场的差异化发展推动行业产品结构优化,形成“高中低端搭配,军民品协同”的市场格局。
